《史记·哀巴黎圣母院》《比黑洞黑》之比较 (二)Y13 Chinese A: LAL – 鲁美龄 LU Mary  

《史记·哀巴黎圣母院》是于2019年4月17日发布在“刘备我祖”公众号上的骈赋。作者刘黎平在文中介绍了巴黎圣母院这幢建筑并评论了最近巴黎圣母院被烧毁这一事件的看法。他的受众是那些对历史有一定了解或感兴趣的群体,目的就是为了效仿《史记》记录这一重大事故,让世人都知道曾经有这么个“好物”。同样,《比黑洞更黑》也是一篇时事评论,是吴再于2019年4月12日发布在星岛环球网上的现代诗歌。吴再在诗歌中抒发了他对四月份的两起事件的看法,而他的受众是面向那些对“视觉中国”侵权事件有所了解的人。作者借黑洞版权问题来告警读者提防那些“贼人”,不要让他们趁虚而入。两篇文本虽然都是围绕最近比较火的题材而创作的,但作者的形式、结构和意图却截然不同。

在《史记哀巴黎圣母院》中(以下称为《史》),作者通过骈文的形式来哀叹巴黎圣母院的损失与其带来的价值。例如“列王犹存,二十八尊上应星宿;古钟老矣,卡西莫多含恨黄泉。”上半句中的“二十八尊”是对应圣母院上所雕刻的图案(犹太王的二十八尊雕塑),告诉读者法国大革命期间,巴黎圣母院的模样以及对法国历史的价值;下半句“卡西莫多”则是体现了巴黎圣母院对雨果文学创作的启迪。通过“列王”和“卡西莫多”这一组来自于真实历史与虚构文学的人物形象,作者向读者虚实并举,呈现了巴黎圣母院的历史价值。

刘黎平除了通篇运用骈文的形式外,他还运用了递进式的结构。第一部分介绍巴黎圣母院的外形,描述圣母院的“威严”;第二部分讲解圣母院的历史,以 “有人悲语,设若世无圣母殿,人间何曾牵眷?”的反问调动起读者对圣母院被焚的惋惜。至此,作者已经从建筑外形到历史变迁让读者一步步了解了圣母院的价值,树立起圣母院尊贵的形象。第三部分,刘黎平叙述了一些政治要员对起火事件的反应,特别指出了法国总统说的“楼高难攀”和美国总统说的“隔海救火”说是“空言”。作者希望读者在意识到灾难发生后的束手无策而去珍惜我们当下仅剩的“世间好物”。为了强调这一点,作者在第四部分模仿了《史记》的形式,通过“太史曰……”来直接抒发他对事件的感想,向读者点明要“爱惜”,要有所行动,不然“指点何堪”。刘黎平通过递进的结构来引导读者,让他们去领悟文物“不坚牢”应当“爱惜”这一道理。

配图的使用也辅助了刘黎平去推动读者的思想。在描写圣母院时,作者选用了一张侧面照将圣母院的全景摆在读者面前,让他们看到“哥特”式建筑和“荣华”姿态。随后,作者又用两幅图向读者呈现建筑下午起火和被烧的过程。通过“白”(天)和“黑”(夜)颜色的对比来强调火灾非但没有扑灭,反而烧得更旺。作者选这两幅图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性(文字的视觉),让读者对建筑产生出哀怜。最后,作者在结尾处选用完好的玫瑰花窗的近照来突出人类失去了原来所保有的文化。通过文字和配图的反差来激起读者“愁绪”,与作品产生共鸣。

相反,在《比黑洞更黑》中(以下称为《黑》),作者所选用的配图与文中所提到的事件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却深化了作者的主题思想。在诗歌中,作者谈及了深圳暴雨和黑洞版权侵权这两个事件,使用的却是与这两个话题无关的毕加索的画。初看此画,读者可能不知所云,但在阅读完诗作后,再回头看这张配图,可能会产生另种体会。图中鲜艳的色彩只是表象,是“谎言”的外衣,画的中心是暗淡的,甚至有一个“扭曲”的人形掩盖了那一片黑色,宛如吴再在配文中所形容的“你却还在说谎”。通过配图,作者提示了读者“比黑洞黑”的是人性。他没有直接告诉读者,而是将这一信息含蓄地隐藏了起来,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自己去发掘问题。

除了配图的使用与《史》不一样以外,两位作者的情感也不同。在《史》中作者语气比较严肃,对于灾难发生的对错并不追究。相反,《黑》的作者并非就事论事,他对黑洞侵权抱有强烈的个人观点。吴再将“视觉中国”比喻成“剪径贼人”。通过比喻,他将两者画起了等号,让读者对“视觉中国”留下负面形象。不但如此,吴再还进一步批评“视觉中国”那“乘势夺包”的不道德行为,与“改道”的梁山好汉不同,“视觉中国”是“设下陷阱”而非替天行道。吴再借比喻和引用的手法讽刺了“视觉中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暗箭”伤人,不惜去“说谎”来达到他们的目的。

虽然两篇的手法效果不一样,但是两篇都采用了递进式的结构。在《史》中,刘黎平是由事到理的结构来引导读者,而吴再则是以小到大的结构来推动发展。比如说作者先谈天气和深圳当地的暴雨。随后,借这个话题来引出4月轰动全国的大事件——“视觉中国”侵权。相比而言,刘黎平的骈赋结构缜密,每一段落都在一步一步前进,吴再的段落却是跳跃性的。诗歌的文学特点之一就是内容上的跳跃性,但这也为缺乏对两起事件背景了解的读者设置了理解的障碍。读者可能对这种转变感到生硬,从而无法理解作者的意图是什么。好在吴再没有使用复杂的艺术手法,没有像运用配图那样(将信息隐藏起来),读者依然能通过文字来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综上所述,作者的意图决定了手法和形式结构。同样的手法在不同写作意图下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如果不能合理、有效地去安排手法,那么读者就无法理解文本背后的语境。同样的,若一位作者没有严密构思文章结构,那他就无法去引导读者去了解作者的观点。因此,写作的手法、形式结构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着紧密的关系。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