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13 A 吴苇诗、袁帅 – 剧本创作

小组成员 袁帅 吴苇诗
话题 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
课程关联 Part1 文化背景/语境中的语言

•         分析受众和目的如何影响材料的结构和内容(例如:政治性演讲中的劝说性词语)

•         分析语言变化产生的影响(例如:年轻人的新词汇)

•         认识到文化和背景/语境如何塑造语言和意义的。(例如:专业语言的方式)

part2 语言与大众传播

•         考察媒体当中各种不同的传达形式。(广告、新闻报道、博客等)

•         表现出对媒体在教育、政治或者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影响。(宣传、讽刺等目的)

•         说明大众媒体运用语言来传播信息、进行说服或娱乐的方式。(图像的设计、受众的多样性、风格和语体、对受众的导性等)

 

活动的目的 分析媒体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角色,如何给人带来影响

表现出媒体对群众观点的影响

受众的考虑 大众,关注新型冠状病毒的人
确定可用的资料 http://k.sina.com.cn/article_6391264105_17cf2f36900100my01.html

http://news.cctv.com/2020/03/16/ARTIwEdUVhiTySLwyQcnFxRC200316.shtml

微信小道消息是我从家庭群里找到的

具体的活动形式 两人在小区里闲聊

分析链接中的媒体(文本)对于人们想法的影响

扮演的人物角色

人物角色的特点

普通人(学生)

可以表现出普通大众是如何被媒体所影响的

两个人是好朋友

活动中语言的特点 比较随性和口语

简单明了

比较有逻辑性

剧本创作

 

 

 

 

 

 

 

 

剧本

(场景:小区里朋友会面的闲聊)

 

吴:诶,好久不见啊

袁:好久不见,最近的新型冠状病毒终于有了好转,也能在小区里不戴口罩的散散步了,但出了小区啊,还是得听从政府的指示,手机随时出示健康码,还要戴口罩和人保持距离,这个春节过得真不容易啊。

吴:是呀,你说说,我们到底什么时候能开学呀?原本2月4日就要上学,结果现在都三月底了还没有个音信,这学业可怎么办哪?政府也不给个明确的消息,网课终究还是没有在学校来的效率高啊。

袁:哎,你急什么,这也不是政府想开学就能开学的。前段时间我还看到了各大新闻媒体对学校的报道以及官方医院机构对此的回应。比如我们上海,虽然已经没有多少确诊例子了,但如果一旦开学,一个几千人的学校里有那么一个感染的,整个学校的学生都难以避免,等他们再一回家,波及的就是上千个家庭呀。政府也很难做,我们公民也要理解。

吴:确实,不过呀,在这次病毒中,不同于历史的是,大众媒体的传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在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之下,不同媒体通过网络上的传播给民众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就比如此次CCTV央视官方媒体以及终南山院士等权威人物的发言就在此次疫情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若没有人民对防疫工作的配合,我们国家也不会这么快就控制住了疫情

袁:是啊,就这次何时开学的问题,我也看到许多家媒体报道了权威的回复,我觉得他们说的不无道理,

吴:难道有明确的开学时间吗?

袁:倒是没有明确的时间,但是CCTV央视官方媒体已经说了,“学校应该在疫情完全控制之后再开学。”

吴:没必要“完全控制”吧,我们在学校可以带口罩,勤洗手小心一些就可以了,这有什么理由要说“完全控制”呢?“完全控制”这说的太严重了吧?

袁:当然民众要质疑了,政府为了让大家信服,给出了具体的原因,在报道中说“高校的大量学生以及学校属于高密集区域,”“高密度”这个词听起来就很严重,所以高校疫情是最难控制的

吴:是啊,人多地方小,学校的确是很难防范的地方,那有什么办法呢?总不能说因为难以控制,就无限推迟开学的时间吧?学生们的时间也相当宝贵,面临升学考的学生们都在争分夺秒,不能因为惧怕无法控制疫情而拖延呀!

袁:当然政府也给出了明确的管理制度,在报道中还说:如若开学,高校都必须符合一些必要的管理条件。为了防止民众不注意读,官媒还用相当简洁的方式列出了为何现在还不能开学的原因。

吴:政府能这样说清楚学校的困难,并有具体的措施能够参照,我觉得我现在很能理解政府提出的“学校应该在疫情完全控制之后再开学。”的决定了。

袁:不仅仅是政府官媒,连新浪网等权威媒体都为此发声了。不同于政府的是,新浪网的报道相比政府,更加的接地气。

吴:这样嘛?也是,政府公关肯定是要做好引导大众的责任,一定要客观向民众表达意愿,而新浪网这样的媒体就可以代入更多的家长和学生的角度了。

袁:是啊。新浪网不像官媒还要及时科普病毒的严重性,以防有不清楚的人还蒙在鼓里。新浪网还提到了17年前的非典,不过这次病毒相比于17年前的非典可要严重多了,上次还主要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而这次涉及的是全中国所有的省份地区啊。

吴:哎,可怜了我们这一代人,生于非典,到了大学前的最后一年高中,还要面临如此境地。那新浪网对学校开学是怎么说的呢?

袁:哎,听了新浪网的分析,我对开学更不抱有希望了。且不说广大高校的住校学生,他们只要检测一次,如若一直未离开学校,倒也还好。但类似我们这些每天回家的学生,每天路上都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地方,难道还能每天早上在校门口摆个检测中心?天天让每一个学生进来前抽血么,那倒是不用上课了,天天就抽血吧。

吴:那在学校门口摆设个测体温的地方呢?测测发烧的就行了吧。

袁:那可不行,这个病毒有长达两周以上的潜伏期,万一他进了学校之后才爆发呢?设想一下我得了这个病,我进学校的时候没有发烧。然后我一天七节课,去七个不同的教室,中午还可能去食堂或者外面的小卖部,放学了可能还会篮球队训练,这都感染多少人?一传十,十传百,这就是灾难啊。

吴:确实,那看来的真的是像政府所说的,必须要完全控制,才能开学洛。我们学校还算好,普通的高校动则几千个人,那就是几千个家庭的灾难呀。全国还不知道有几百所这样的学校。还有,每周的国内学校的升国旗唱国歌,那操场上几千学生要是有一个感染,那可就全完了。

袁:是的。而且再者说,假设你为家长,你能放心你的孩子跑到学校去,跟不知道多少刚刚放假出去旅游的学生接触,那感染的几率得多大?我觉得新浪网这个假设非常的好,换位思考,如若我们是家长,怎么能放心自己的孩子去学校呢?

吴苇诗:话说,你有看到微信里的小道消息吗?随着疫情的扩散,防控形势严峻,各种小道消息在微信群里传播,就比如说某某小区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携带者,某某药物可以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这些未经过任何核实的信息,就像病毒一样迅速传播,给在家的民众带来了恐慌,也让人们误以为那些没来得及被核实的消息是正确的。

袁:我的家庭群里长辈有时候就会发那些所谓的小道消息,就比如说喝煮出来的大蒜水就可以治好肺炎。

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篇关于口罩可以反复使用的信息,是我妈转发出来的,我已看到就觉得不太真实。在文章中,那个造谣者提出了用酒精、放在微波炉里加热、用开水烫、用吹风机可以消毒口罩,并且重复使用。因为现在口罩紧缺,许多人会因为担心而相信网上这些所谓的重复使用的办法。而这些消息也谎报说是“钟南山院士提出”,或者“老中医亲测有效”来令信息更有可信度。

其次,微信的小道消息会相对而言比较简短,而且会有“欢迎转发”、“请大家互相传达”等文字,而就是因为这种文字,谣言会一传十,十传百,并且引起市民的恐慌以及信服。毕竟他们看到了许多类似的文章,就认为信息是真实的。主要是家里的长辈比较容易被谣言所影响,因为酒精大家都知道可以用来消毒,就理所当然的认为用酒精消毒口罩肯定能重复利用,可是没有想清楚口罩的构造以及酒精对口罩的破坏,从而把许多人引向了相信谣言。

最后,小道消息很口语化,而你也不知道信息的出处在哪里。同样,谣言多数时候会配上图片,来增加真实性。编的内容也有头有尾的,我记得有一个好像是关于一个母猪在生下小猪后开口说话。

袁:对对对,那个我也看到了,说什么疫情严重,只要煮九个鸡蛋吃下,就可以抵抗病毒,不会得病。

吴:对就是这个,我都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信那么荒谬的事情,这一听就是假的,怎么可能有猪会说话。在微信上,辟谣可能也会没用,因为大家可能觉得辟谣的信息也是假的,从而相信谣言。还是关注官方消息比较靠谱。

袁:看来呀,我们今年注定是最多灾多难的一届学生了,还是得按照政府所说的,等待完全控制才能够开学呀。哎,那我就先回去了呀,马上要吃晚饭了,我们下次再会。

吴:好,拜拜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