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13 A 吴苇诗、袁帅 – 剧本创作

小组成员 袁帅 吴苇诗
话题 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
课程关联 Part1 文化背景/语境中的语言

•         分析受众和目的如何影响材料的结构和内容(例如:政治性演讲中的劝说性词语)

•         分析语言变化产生的影响(例如:年轻人的新词汇)

•         认识到文化和背景/语境如何塑造语言和意义的。(例如:专业语言的方式)

part2 语言与大众传播

•         考察媒体当中各种不同的传达形式。(广告、新闻报道、博客等)

•         表现出对媒体在教育、政治或者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影响。(宣传、讽刺等目的)

•         说明大众媒体运用语言来传播信息、进行说服或娱乐的方式。(图像的设计、受众的多样性、风格和语体、对受众的导性等)

 

活动的目的 分析媒体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角色,如何给人带来影响

表现出媒体对群众观点的影响

受众的考虑 大众,关注新型冠状病毒的人
确定可用的资料 http://k.sina.com.cn/article_6391264105_17cf2f36900100my01.html

http://news.cctv.com/2020/03/16/ARTIwEdUVhiTySLwyQcnFxRC200316.shtml

微信小道消息是我从家庭群里找到的

具体的活动形式 两人在小区里闲聊

分析链接中的媒体(文本)对于人们想法的影响

扮演的人物角色

人物角色的特点

普通人(学生)

可以表现出普通大众是如何被媒体所影响的

两个人是好朋友

活动中语言的特点 比较随性和口语

简单明了

比较有逻辑性

剧本创作

 

 

 

 

 

 

 

 

剧本

(场景:小区里朋友会面的闲聊)

 

吴:诶,好久不见啊

袁:好久不见,最近的新型冠状病毒终于有了好转,也能在小区里不戴口罩的散散步了,但出了小区啊,还是得听从政府的指示,手机随时出示健康码,还要戴口罩和人保持距离,这个春节过得真不容易啊。

吴:是呀,你说说,我们到底什么时候能开学呀?原本2月4日就要上学,结果现在都三月底了还没有个音信,这学业可怎么办哪?政府也不给个明确的消息,网课终究还是没有在学校来的效率高啊。

袁:哎,你急什么,这也不是政府想开学就能开学的。前段时间我还看到了各大新闻媒体对学校的报道以及官方医院机构对此的回应。比如我们上海,虽然已经没有多少确诊例子了,但如果一旦开学,一个几千人的学校里有那么一个感染的,整个学校的学生都难以避免,等他们再一回家,波及的就是上千个家庭呀。政府也很难做,我们公民也要理解。

吴:确实,不过呀,在这次病毒中,不同于历史的是,大众媒体的传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在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之下,不同媒体通过网络上的传播给民众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就比如此次CCTV央视官方媒体以及终南山院士等权威人物的发言就在此次疫情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若没有人民对防疫工作的配合,我们国家也不会这么快就控制住了疫情

袁:是啊,就这次何时开学的问题,我也看到许多家媒体报道了权威的回复,我觉得他们说的不无道理,

吴:难道有明确的开学时间吗?

袁:倒是没有明确的时间,但是CCTV央视官方媒体已经说了,“学校应该在疫情完全控制之后再开学。”

吴:没必要“完全控制”吧,我们在学校可以带口罩,勤洗手小心一些就可以了,这有什么理由要说“完全控制”呢?“完全控制”这说的太严重了吧?

袁:当然民众要质疑了,政府为了让大家信服,给出了具体的原因,在报道中说“高校的大量学生以及学校属于高密集区域,”“高密度”这个词听起来就很严重,所以高校疫情是最难控制的

吴:是啊,人多地方小,学校的确是很难防范的地方,那有什么办法呢?总不能说因为难以控制,就无限推迟开学的时间吧?学生们的时间也相当宝贵,面临升学考的学生们都在争分夺秒,不能因为惧怕无法控制疫情而拖延呀!

袁:当然政府也给出了明确的管理制度,在报道中还说:如若开学,高校都必须符合一些必要的管理条件。为了防止民众不注意读,官媒还用相当简洁的方式列出了为何现在还不能开学的原因。

吴:政府能这样说清楚学校的困难,并有具体的措施能够参照,我觉得我现在很能理解政府提出的“学校应该在疫情完全控制之后再开学。”的决定了。

袁:不仅仅是政府官媒,连新浪网等权威媒体都为此发声了。不同于政府的是,新浪网的报道相比政府,更加的接地气。

吴:这样嘛?也是,政府公关肯定是要做好引导大众的责任,一定要客观向民众表达意愿,而新浪网这样的媒体就可以代入更多的家长和学生的角度了。

袁:是啊。新浪网不像官媒还要及时科普病毒的严重性,以防有不清楚的人还蒙在鼓里。新浪网还提到了17年前的非典,不过这次病毒相比于17年前的非典可要严重多了,上次还主要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而这次涉及的是全中国所有的省份地区啊。

吴:哎,可怜了我们这一代人,生于非典,到了大学前的最后一年高中,还要面临如此境地。那新浪网对学校开学是怎么说的呢?

袁:哎,听了新浪网的分析,我对开学更不抱有希望了。且不说广大高校的住校学生,他们只要检测一次,如若一直未离开学校,倒也还好。但类似我们这些每天回家的学生,每天路上都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地方,难道还能每天早上在校门口摆个检测中心?天天让每一个学生进来前抽血么,那倒是不用上课了,天天就抽血吧。

吴:那在学校门口摆设个测体温的地方呢?测测发烧的就行了吧。

袁:那可不行,这个病毒有长达两周以上的潜伏期,万一他进了学校之后才爆发呢?设想一下我得了这个病,我进学校的时候没有发烧。然后我一天七节课,去七个不同的教室,中午还可能去食堂或者外面的小卖部,放学了可能还会篮球队训练,这都感染多少人?一传十,十传百,这就是灾难啊。

吴:确实,那看来的真的是像政府所说的,必须要完全控制,才能开学洛。我们学校还算好,普通的高校动则几千个人,那就是几千个家庭的灾难呀。全国还不知道有几百所这样的学校。还有,每周的国内学校的升国旗唱国歌,那操场上几千学生要是有一个感染,那可就全完了。

袁:是的。而且再者说,假设你为家长,你能放心你的孩子跑到学校去,跟不知道多少刚刚放假出去旅游的学生接触,那感染的几率得多大?我觉得新浪网这个假设非常的好,换位思考,如若我们是家长,怎么能放心自己的孩子去学校呢?

吴苇诗:话说,你有看到微信里的小道消息吗?随着疫情的扩散,防控形势严峻,各种小道消息在微信群里传播,就比如说某某小区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携带者,某某药物可以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这些未经过任何核实的信息,就像病毒一样迅速传播,给在家的民众带来了恐慌,也让人们误以为那些没来得及被核实的消息是正确的。

袁:我的家庭群里长辈有时候就会发那些所谓的小道消息,就比如说喝煮出来的大蒜水就可以治好肺炎。

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篇关于口罩可以反复使用的信息,是我妈转发出来的,我已看到就觉得不太真实。在文章中,那个造谣者提出了用酒精、放在微波炉里加热、用开水烫、用吹风机可以消毒口罩,并且重复使用。因为现在口罩紧缺,许多人会因为担心而相信网上这些所谓的重复使用的办法。而这些消息也谎报说是“钟南山院士提出”,或者“老中医亲测有效”来令信息更有可信度。

其次,微信的小道消息会相对而言比较简短,而且会有“欢迎转发”、“请大家互相传达”等文字,而就是因为这种文字,谣言会一传十,十传百,并且引起市民的恐慌以及信服。毕竟他们看到了许多类似的文章,就认为信息是真实的。主要是家里的长辈比较容易被谣言所影响,因为酒精大家都知道可以用来消毒,就理所当然的认为用酒精消毒口罩肯定能重复利用,可是没有想清楚口罩的构造以及酒精对口罩的破坏,从而把许多人引向了相信谣言。

最后,小道消息很口语化,而你也不知道信息的出处在哪里。同样,谣言多数时候会配上图片,来增加真实性。编的内容也有头有尾的,我记得有一个好像是关于一个母猪在生下小猪后开口说话。

袁:对对对,那个我也看到了,说什么疫情严重,只要煮九个鸡蛋吃下,就可以抵抗病毒,不会得病。

吴:对就是这个,我都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信那么荒谬的事情,这一听就是假的,怎么可能有猪会说话。在微信上,辟谣可能也会没用,因为大家可能觉得辟谣的信息也是假的,从而相信谣言。还是关注官方消息比较靠谱。

袁:看来呀,我们今年注定是最多灾多难的一届学生了,还是得按照政府所说的,等待完全控制才能够开学呀。哎,那我就先回去了呀,马上要吃晚饭了,我们下次再会。

吴:好,拜拜

IB Y13 A 刘艾林,依莎贝拉,陈舒雯 – FOA综艺剧本

小组成员 刘艾林,依莎贝拉,陈舒雯
话题 ·       综艺对青少年的影响
课程关联 part2 语言与大众传播

•         考察媒体当中各种不同的传达形式。(广告、新闻报道、博客等)

•         表现出对媒体在教育、政治或者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影响。(宣传、讽刺等目的)

•         说明大众媒体运用语言来传播信息、进行说服或娱乐的方式。(图像的设计、受众的多样性、风格和语体、对受众的导性等)

 

活动的目的 综艺:

·       综艺如何影响青少年对未来规划的影响。

受众的考虑 综艺:

·       青少年

确定可用的资料 综艺:

·       青春有你、偶像练习生

·       闺蜜的完美旅行

·       明星大侦探

 

具体的活动形式 综艺:情景剧+讨论
扮演的人物角色

人物角色的特点

综艺:

人物一:

·       亲身参加过综艺的艺人

人物二:

·       对综艺有看法的青少年心理咨询师

人物三:

·       爱看综艺的传媒大学生

活动中语言的特点 综艺:

·       主观与客观的对比

·       专业术语、严肃(心理咨询)

·       传媒专业术语

·       语气随和(艺人)

·       闲谈但认真

·       “饭圈”用语(大学生)

剧 本 创 作—— 一台综艺节目

 

综艺剧本

时长:14分钟

设定:录制现场

 

主持人:欢迎大家收看每周六八点半由步步滴点读机冠名播出的大型社会问题讨论节目《严讨大会》,我是你们的主持人严讨。上一期节目播出后引发了一些观众的激烈讨论,所以我们今天请来了两位特别的嘉宾。让我们用掌声欢迎青少年心理辅导专家陈眉君教授。

 

专家:(面带微笑的招手)

 

主持人: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赵默默。

 

大学生:(面带微笑的招手)

 

主持人:还有我们的常驻嘉宾国民女神孟子萱。

 

艺人:(面带微笑的招手)大家好。

 

 

主持人:上期节目中,我们聊到了青少年对综艺的普遍看法,引发了不少网友和观众的争议及讨论。今天我们继续将话题延伸来聊聊综艺对青少年的影响。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大学生:综艺对我本人和周边朋友所带来的影响是正面的。我记得在我高中的时候,那时我的压力很大,因为即将面临高考嘛。当时有一个热播综艺叫《第一次99旅行》,就是子萱参加的综艺,是以女性闺蜜视角为主题的户外旅行类真人秀,从中唤醒女性真实自我一面,升华友情,治愈内心。看完后,我和我最好的朋友一起互相鼓励,激励,为了将来能像她们一样环游世界。所以原本叛逆的我们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一起为这个梦想奋斗,这个节目同时也帮助了我们舒缓高考压力。大学一开始的时候,我学的其实是经济。后来,我很幸运,收到了一个节目的实习机会。也因此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领域,让我从经济学院转到了传媒学院,让我对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更加的有热情和憧憬,也对未来有了方向。

 

艺人:我本人也很喜欢这个形式综艺,很多观众和朋友对节目的反馈也非常的不错,我很高兴也很欣慰我参加的综艺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大学生:(兴奋)我超喜欢你的!那是我第一次看你的综艺。

 

艺人:(双手合十虚心的表情)谢谢。

 

主持人:两位要不要抱一下?

 

大学生:啊啊!好啊!梦想成真。

 

专家:(面带微笑)我很高兴赵默默能见到你的偶像,也很高兴你能够追寻自己的梦想,这个非常难能可贵。(表情严肃)但是,我认为刚刚在节目上我所看到的现象正是我们应该担心的对偶像的崇拜。崇拜青少年偶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特指于“光环效应”形成的夸大社会的印象和盲目的心理倾向,把自己喜欢的人物看的毫无缺点。从而导致高度认同、崇拜并可伴有依恋情感的复杂的心理行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是正面例子,但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盲目的且不理智的。比如说当下最热门的一些选秀节目,像是《偶像你来pick》这种偶像竞演养成类真人秀,将109位选手在四个月中进行封闭式训练及录制,某些选手仅凭热度,以吊儿郎当以及不努力作为卖点,传递这种不劳而获的理念。他们向观众们传达的信息和价值观会对青少年们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这些都不一定是正面的。比方说网友们在微博上说“沈晨看看妈妈吧”“夏洛娶我吧”。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很多青少年所谓的梦想可谓两个极端:一个是见到偶像,而另一个是成为偶像。

 

大学生:关于这点,我觉得我有不一样的看法。我身边有很多追星的朋友,他们的目标并不是见到偶像或者是想要偶像和他们在一起。像我的经历,偶像就起到了激励和正面的作用,看到自己的偶像在节目中努力的姿态和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真的能够鼓励我去成为更好的人。我觉得节目本身传达的观点是好的。青少年们也能通过偶像和综艺产生共同语言。他们只是把偶像当成精神上的榜样,一种精神支柱。包括陈教授所说的那些“夏洛娶我吧”这一类言论大多数都是粉丝群体内部娱乐自己的方式,或者是一种单纯的开玩笑。这也是青少年的新时代的一种沟通方式。

 

专家:你说的这个其实有点道理,可能我刚刚说的话有点太片面了。不过年轻人想成为偶像这个现象还是挺多的。以前的人都会选择律师,医生,警察这种对社会有贡献的职位。但像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梦想都是成为偶像明星,被追捧的对象。当然,也有些人确实向往这样的职业。现在网络信息加上媒体的吹鼓,催化年轻人职业的导向,但其实这个职业背后的一些事情是很多青少年看不到的。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心理名词可以了解一下,叫观察学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简单点来说就是人们会通过观察别人来学习,并且是无意识的。因此当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开始吹捧偶像崇拜,青少年就越容易被潜移默化地影响。我很想了解像孟老师你这样处在这种行业中有一定咖位的年轻艺人是怎么看的?

 

艺人:不敢当不敢当/没有没有。就像陈教授所说的,我不得不承认这个行业并不是完全光鲜亮丽的,甚至他会给人们带来没有必要的痛苦和折磨。这个行业很现实,但也过于现实。虽然不会像有些阴谋论所说的那样,但是这种节目的背后并不是那么的干净。比如说《偶像你来pick》中有一个我们公司的小师妹被一剪没了,所有其他的练习生都有舞台的镜头,她却只有一闪而过的镜头。后来我找节目组一些工作人员,通俗的来讲,她没有带资进组。所以那些综艺的背后都是用金钱利益来衡量的。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我之前参加了一档综艺,是有剧本和人设的。观众所看到的那些争吵和笑点都是事先安排好的,都不是真实的。所以大家不需要被综艺中的一些内容所引导。综艺其实就是大家想看什么,编导就会迎合,安排大众所想看到的内容。节目组所展现出来的“真相”其实只是拼凑的事实。

 

大学生:嗯,其实我之前在《偶像你来pick》里面有看到一些恶剪的现象。当时看的时候,因为还没有转到传媒学院,播出的一个关于某个练习生态度问题的片段,引导观众讨厌某个艺人。我当时也被误导了,但后来看到网上流出的完整片段后才发现大众完全误会了这个艺人,这个练习生其实只是在练习间隙的时候和朋友打趣。在我学习了传媒后,才知道编导的这种行为叫做“使用与满足”研究。这项研究是从受众角度的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果和作用。所以,青少年看到的引导性片段可能是编导们在对于他们这种特定的人群做过市场调查后,针对他们所设计的片段。这种引导会造成一定的娱乐影响。

 

专家:嗯,因为现在的青少年在成长阶段对于社会的了解和知识的获取大部分都来自于网络和媒体,对于心智还未发育成熟的他们来说,娱乐媒体——比如说综艺中所含的负面信息会大程度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他们的成长和心理都不是特别有利的。刚刚孟老师所说的“拼凑的事实”在专业领域里其实就叫后真相,英文里是post truth。指的就是媒体传播里起到的煽动情感,强化偏见的作用。这是一个在综艺里非常常见的做法。

 

艺人:我同意陈教授的说法。不过我认为综艺对青少年的影响也不是完全负面的。像是默默之前说过的节目《第一次99旅行》所宣扬的就是一种非常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节目组会把艺人的私人手机收掉,给一部老年机,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一方面折射出人们在生活压力下,对精神需求的渴望,对营造轻松生活、释放负面压力的向往。对于过度沉迷于电子设备的青少年们也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比如说之前我参加的推理节目《真假娇妻》里面的剪辑就突出了节目紧张的气氛还有合时宜的笑点等等。里面的故事新颖有趣,同时还反映出了当代的社会问题。而且每期节目的最后都会升华主题,甚至会让嘉宾进行一次道德上的探讨。每期我都能通过节目学到新的知识,我自己也很享受这个过程。虽然我是它的常驻嘉宾,剧本一直都复杂难背,也很耗体力和脑力。但是,我甚至没有觉得它像一份工作,反而跟其他的工作比,感觉是在放松和学习,我相信对观众而言也是如此。这种正能量的节目是难能可贵的,同时对于观众而言也是一种收获。好比我圈内的一个好友参加的烹饪节目《一起来恰饭》,在规定时间内由专业厨师指挥明星小白合作各完成一道家常菜。现在的留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可以通过这个节目学习烹饪,增强自理能力。所以我认为综艺的影响是两面性的。

 

 

大学生:《真假娇妻》也是我最喜欢的节目之一。之前我的弟弟因为校园霸凌一度有厌世和轻生的想法但他从来不和别人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在节目中了解到了“微笑抑郁症”,于是我开始反思我们对于亲人朋友是否做到了真正的关心,是否注意到了他们笑容背后所隐藏的痛苦?对他们偶尔透露出的消极情绪是否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多次尝试与我弟弟沟通后,他终于敞开心扉,与我诉说了他的痛苦,使他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艺人:在这个快餐时代,我想综艺有时可能可以放慢我们的生活节奏。让我们按下暂停键,放松,缓冲一下。在看到综艺里的另一个世界后,使我们对现在现实中的生活进行反思和以及从中得到启发和学习。但是对于心智还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他们需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接着,再继续踏上他们的旅程。

 

主持人:大家的讨论非常激烈也很有水平,现在请三位嘉宾稍作休息,广告之后我们继续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