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分析比较一组》 Y13 Chinese A: LAL 王诗琪 WANG Shiqi

《首次摸底上亿留守儿童,之后呢》是在光明网上发表的一篇报道。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来让读者们在“留守儿童”上所产生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一些对策措施来呼吁读者——中国的公民们,携手解决这个问题。报道中,作者运用了清晰的结构、适当且有鼓动力的言语配着一些权威的数据以及从心底抒发的情感来达到他的目的,使人们意识到“留守儿童”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留守儿童之歌》是在一个名为“个人图书馆”的网站上发表的一篇诗歌。此作者同样想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让读者们,爱好在线阅读的人们,认识到国内“留守儿童”的现况。诗歌中,作者运用了有条理的结构配合着字里行间的煽情语句,让读者们为文中所描绘的母亲与儿童们产生同情,从而让他们能更深层地感受到事情的严重性。

由此可见,两篇作品关注的话题相同,而体现方式有差距。先从结构来比较两文,两篇都是很有逻辑性的。

《首》的开头部分,作者将一项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结果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得知全国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并且在“占全国3亿未成年人的三分之一”后,读者会被这一数据所震撼,导致他们直觉上地去关注此问题并促使他们往下读。为了使他们更信服这一数据,作者紧接着道出了“统计”的重要性来使读者的思想更向他贴近。然后,作者点明了留守儿童的现状以及这个社会至今是怎么对待他们的,来体现这些儿童命运的悲惨和曲折,让读者对他们产生同情并反思自己的行为。“该换一种角度来对待留守儿童了”是本文的一个转折点,之后作者就将视角转向如何去解决上文提出的状况,并给出了他的见解和理由。结尾处,他考虑到了人们对这些改变所产生的焦虑,也对此做出了回应,同时把全文所提出的观点做了个结论,呈现在读者眼前。由此可见,文章的观点传达是发展性的。跟随着作者的思路,读者会与他一起去思考此问题,随之意识到此事的重要性。

《留》是一篇很和谐且具有流动性的诗歌。诗歌是以二十部分组成的,是妈妈与留守儿童的对话,一段接着一段。开头处,作者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燕子和花儿会回归原样的特点,与孩子的母亲一回家就又要“远走”产生了对比,点明了诗歌的关注对象——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出门打工的孩子们。紧接着,交替用母亲和孩子的口吻来相互倾诉,母亲有不能回家陪孩子的苦衷;孩子孤独和寂寞,急切渴望母亲归来;母亲安慰地回应孩子,说自己也渴望与孩子相见……前六节情感上是相仿的,都是爱与思念,迫切相见的心情。第七与第八节是一个时间上的过渡,作者运用了母子俩眼中景色的变换来体现他们已经很久没有香见了,来进一步加强情感。从第九节到第十三节又开始了母子强烈的感情流露,与前六节相仿,再一次更加浓烈地爱与思念,还加入了他们对生活的期待。十四节到诗歌结尾母子的对话都是在结构和内容上互相呼应的,并让前文中的希望之情得到升华——母子俩已经脱离了孤独和渴求,进阶到对未来见面的期许了。总的来说,诗歌将结构很清晰,以前后呼应的方式呈现了母子二人的情感变化。

从细节上来分析两篇作品,两位作者也是各自用心的。

《首》的作者在保持正式新闻评论语言严谨的同时,也做到了在字里行间去触及读者的感情。首先,从一些代词上能看出作者是有自我身份意识的。作者运用了“我国”、“我们”,这样将自己和读者归为同一个群体,让读者更容易去联系到文章里所说的问题,打造“留守儿童”这一事件其实就是发生在每个人周围的意识。其次,作者在第三节开头处用了“不怕慢,就怕站”这个谚语来道出解决这件事永远都不会晚,只要用心去做就没什么不行的这个道理。运用这个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会让读者能更有效得去理解并消化这一观点,意识到改变这件事其实应该这一刻就“从我做起”。再来,作者使用了一些能证实惨烈现状的数字数据来制造了情感上的冲击。同时,文中触及到的情感并非只是同情。“20年后会双倍奉还”、“付出沉重代价”这些言辞将激发读者的危机感,给予他们现在开始行动的动力。再次,作者还考虑到了“网友的担心”,金钱方面的问题。勇于直接提到这一点,本身就证明了作者考量过事情不如意的一面,并将之称为“过虑”来安抚读者的担忧。最后,作者用“不堪设想”一词来结束了全文。这样的“预测”能在最后再次点明问题的严重性,呼吁读者去为“补救”做些贡献。

《留》的作者在诗歌细节的处理上很周到。首先,作者在旁白部分将母亲角色亲切地称为“妈妈”,却将孩子称作冰凉不带感情的“留守儿童”。这组亲切与疏离的对比,加深了读者印象,因为用词的突兀去记住并关注它。一如“留守儿童”这个词本身,读者能感受到留守儿童的世界是缺乏爱的、冰凉的。其次,对话式的诗节,让网友们更容易让自己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母子间的感情。“我像一只孤独的小羊,盼望着天儿早点发亮。”是一个小朋友为了表示自己的孤单而说出的话,还透露着一丝苦涩的意味;“好久没有人说宝贝”体现出了孩子的童真,使读者产生怜悯之情;“妈妈在梦里亲你个够”是母亲为了安抚孩子而说的话,“亲”这个如此日常的举动在现实中竟实现不了的反差,会让读者感受到心酸。同时,母子间对彼此的呼应更加强了两人虽身处异地,言语却灵犀相通的效果,让读者在同情之余倍感温情。“什么时候,您才会回家”呼应了后文中“当幸福来临时,我会回家”,体现出母亲想安抚孩子却因生活的无奈而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承诺,也同时道出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一次次疯狂”呼应了一次次彷徨”,写出了母子想见到对方的迫切以及他们各自的思念。最后,标点符号的使用为诗歌锦上添花。作者在“我会回家”后加上了省略号,省略母亲各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思念之情。“妈妈,回来吧”以及“儿子,努力吧”后面加上了破折号来强调语气,进一步表现出双方浓烈情感在持久地绵延。结尾处是一段母子共同的心声,作者在这里用了四个破折号来表达他们内心的对于“回家”相见的渴望,惹人心疼。

总得来说,《首》强调了政府管理职责,《留》强调了个人感情需求。两篇作品都通过了紧密的思路和种种细节的把握来反映留守儿童的问题。被激起同情心和危机感的读者,能有机会去思考作者倡议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而在行动上为这问题的解决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